魚翅入口量十年跌五成 環團冀香港成無翅之都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3/08 17:43

最後更新: 2018/03/08 17:43

分享:

分享:

本港魚翅入口量在10年間大減逾五成一。(世界自然基金會相片)

本港魚翅入口及轉口量均跌。香港是全球最大魚翅貿易城市,每年處理全球約四成魚翅貿易。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公布,隨著市民保育意識日增,本港魚翅入口量在10年間大減逾五成一,由2007年的10,210噸跌至去年的4,979噸;魚翅轉口量更錄得七成五跌幅,留港魚翅量也減少兩成二。

自2003年起,本港魚翅入口量每年一直維持在5,400至5,700噸的水平,至去年首次少於5000噸,而相對於2016年亦下跌13%,經海運入口數量由2016年的5,197噸亦減少至4,275噸。

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指,去年入口和轉口量大減,顯示航空公司及船公司的魚翅禁運政策,及環保團體推動的無翅運動,都提高了市民及商販意識;而2014年起有9個具商業價值的鯊魚品種被納入《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》附錄二中受監管,有助減少這些品種的國際商業貿易,加上中國魚翅市場正在收縮,是本港魚翅轉口量下跌因素之一。

全球四分之一鯊魚及相關品種正面臨絕種威脅,但在465個已知鯊魚品種中,只有12個品種的國際貿易受監管。

WWF促請所有船公司制定禁運魚翅政策,政府加強打擊非法野生物貿易,而市民、餐飲業及企業應繼續向魚翅說不;亦期望政府繼續加強打擊非法入口受管制魚翅,令香港十年內成為無翅之都。